大河网讯(记者刘瑞朝): 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唐代诗人徐凝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古树的厚重与沧桑,古树不仅是活着的文物,更是绿色的国宝、历史的见证以及人们乡愁的寄托。如今,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古树,使其在岁月的洗礼中依然苍劲如初,成为了日益重要的问题。
2023年1月24日,大河网记者从河南省林业局了解到,河南省正式对外发布了首部古树名木保护标准——《古树名木保育作业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该规程从保育范围、原则、健康诊断和措施等六个方面做了全面规范,并计划于今年4月20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河南在古树保护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河南省是中国古树名木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现存古树名木总数高达319,461株。其中,散生古树名木有32,954株,而古树群则达到777个、286,507株,位居全国前四。根据《规程》,古树定义为树龄超过100年的树木,而名木则为稀有、珍贵或具备历史价值的树木。这为古树和名木的识别与保护奠定了基础。
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古树面临健康问题的威胁,《规程》中提出的保育措施致力于保护和恢复古树名木的健康和ECO。该规程要求建立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的定期巡查制度,并在多雨和干燥季节加大巡查力度,以确保古树得到必要的关注和保育。
对古树进行健康诊断是实施保育的前提。根据《规程》,古树的生长势可被划分为正常、衰弱、濒危和死亡四个级别。通过表面观察、样本分析及仪器检测等手段,专家们能判断古树的健康状态,并提出针对性的保育措施。
《规程》中列出了多样的保育措施,涵盖了生境管理、树体管理、工程措施和有害生物防治等多个角度。其中,生境管理特别的重要,它包括土壤管理、水分管理和营养管理。因土壤硬度、酸碱度和透气性直接影响树木根系的健康,因此一旦进行相对有效的环境管理,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古树的生活质量。
河南省林业局明确了古树名木保育的原则:首先是“保护优先”,以科学、适度的方式来进行养护,其次是“一树一策”,针对树种及健康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保育措施。此外,在实施保护的同时也要保留古树独特的文化韵味。
《规程》还具体规定了不一样的等级古树的保育范围: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树和名木,其保育范围应不少于树冠垂直投影外延5米;而树龄在300年至500年的古树,保育范围不小于树冠外延3米;树龄在100至300年之间的古树,保育范围则不低于树冠外延2米。同时,古树群的保育范围为其林缘线米的区域,令古树及其生态环境得以更好地保护。
针对生长势衰弱、珍稀树种以及树龄达到500年以上的古树,《规程》提出将进行种质资源的保存。不论是种子、花粉还是其他生物材料,存下来之后可拿来培育优良的古树后代,从而延续古树的长寿基因,这在生态保护中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古树名木被视为“绿色国宝”和“活着的文物”,它累计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厚重的乡愁情感。同时,古树名木也是不可或缺的物种和景观资源,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有关数据表明,今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为古树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河南省的古树名木保育《规程》历时六个月制定而成,正式实施后将会对古树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河南省古树保护专家靳红军表示,《规程》的出台意义重大,它几乎涵盖了日常保护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普遍的问题,能为古树名木的科学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我们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有责任去守护这份天然遗产。古树名木不仅承载着自然的历史与文化符号,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通过法治、科技和社会的多重努力,河南省古树名木定能在新的保护标准下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我们共同期待,古树名木在未来能够继续见证岁月的流转,承载着更多的历史与记忆。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