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泽州县以打造晋城市“菜篮子”工程及全省优质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和现代设施农业园区为发展目标,从传统分散种植向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大步迈进。在北义城镇丹河流域,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适宜蔬菜种植业发展,在县镇村三级的共同努力下,北义城镇蔬菜产业引领区正在丹河之畔快速崛起。
晋城市宝义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泽州推动蔬菜产业高水平发展打造的重点农业项目,致力于打造泽州县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典范。2023年在尹西村共投资3000万元,流转土地300多亩,建成了49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为这片“沉睡的”土地资源注入活力。该项目占地面积广阔,规划有序,涵盖了多个蔬菜种植区域。
走进蔬菜大棚,各色各样的蔬菜竞相生长,贝贝南瓜、西红柿、尖椒、草莓、冰糖萝卜、西葫芦、黄瓜、芹菜生机盎然。菜农们忙碌地穿梭在田间地头,精心照料着这些蔬菜,有的将蔬菜收割装箱,有的进行翻地除草,期待着它们能带来丰收的喜悦。
在项目建设初期,宝义兴就对蔬菜种植进行了科学的规划。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习性和市场需求,划分了不同的种植区。例如,叶菜种植区、果菜种植区等。2024年,公司把农业产业体系调整,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为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新的贡献。
在质量控制方面,宝义兴生态农业蔬菜种植基地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验体系。从蔬菜种植的源头开始,对土壤、水源、种子等进行仔细的检测,确保种植环境的安全。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定期对蔬菜进行抽检,检测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指标,只有符合品质衡量准则的蔬菜才能够进入市场。从农场到餐桌,都来自农场人的用心守护。村民们都表示“宝义兴不仅能种蔬菜,而且能种出高品质的蔬菜”。
截至目前,宝义兴已流转、经营土地600余亩,专业经营高品质蔬菜种植,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品质衡量准则,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据了解,公司投资的“上城公村蔬菜种植园建设项目”正在建设,新建规模化日光温室,共流转土地230余亩。2025年,公司还将加大投资,在北义城村、下城公村建设800亩蔬菜基地。
乡村产业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通过实行“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订单生产、统一销售,将直接带动周边500多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蔬菜,保守计算年均增收5000万元以上,可直接安排农村富余农民200人以上就业,每年可直接增加农民纯收入600万元,这使得周边农民们的家底儿更厚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现在正值冬季设施蔬菜生产的关键时期,为应对冬季寒冷天气影响,宝义兴加固大棚设施,提前增补有机肥,并适度进行控温管理,保证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
张宝富说:“我们种植的特色蔬菜是贝贝南瓜。我们的贝贝南瓜果型精致小巧,不仅好看,口感更是粉糯香甜、绵密顺滑,自带一股板栗的香味,还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青睐。2025年我们会多种一些贝贝南瓜,加大种植产量,让更多的人尝到我们的好产品。”
眼下正值冬闲时节,乡村大地一片静谧景色,但在北义城镇尹西村丹河水岸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的蔬菜大棚内却是满目青翠,彷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与蔬菜特有的清香,绿油油的蔬菜铺满大地,满眼望去,绿意盎然,丰收在望,毫无冬天的“面容”。菜农们正忙着对蔬菜进行收获采摘,以往农民的“冬闲”正被“冬忙”替代,蔬菜大棚里奏响了一曲冬日“致富曲”。
这里的每一颗蔬菜都汲取了大自然的精华,新鲜、甜美、营养丰富。而且种类非常之多,从常见的西兰花、油麦菜、上海青、韭菜、芹菜等,到稀有的紫白菜、紫油菜、菜心、苦苣、冰草,应有尽有。这些“绿色小精灵”不仅丰富了市场的供应和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还成为了健康餐桌的新宠。
丹河水岸生态农场负责人关峰说:“经过市场调查与研究,晋城人吃到本地的优质蔬菜较少,所以为满足晋城市民对蔬菜品质的要求,特别是对绿叶蔬菜新鲜度要求,我公司联合晋城市宝义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尹西园区种植了两个双覆被室值保蔬菜大棚,共计11亩,30余种叶菜类蔬菜,这中间还包括紫白菜在内的10余个品类是首次走上晋城百姓餐桌,填补咱们晋城市及泽州县的养生类蔬菜种植的空白。而且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坚持零激素、零添加、零污染,确保蔬菜的健康生长,并用尽心思挑选售卖,不好的蔬菜会直接剔除,所以在种植成本上远高于传统种植模式。现在年总产量20万斤左右,后续依据市场需求我公司将陆续增加种植培养面积以及拓展种植品类,逐渐完备种植计划,满足市民需求。”
同时,为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绿叶蔬菜新鲜度的极致需求,实现现吃、现摘、新鲜营养百分百的极致体验,丹河水岸生态农场为继续提升“新鲜到家”的服务理念,引入了荷兰家庭盆栽种植技术,实现基地种植、家中采摘的新型消费模式。
种植过程透明化、产品标准化、运营数字化是丹河水岸生态农场的总体经营理念。“农场现在以5S管理为目标,农场所有的工作人员身穿专门印有“丹河水岸生态农场”logo的工作制服,每个工具都要进行定位。我们运用最科学的种植方法,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从播种到灌溉,从施肥到采摘,都遵循标准化流程。每天的播种、施肥、洒水、给药、巡查、采摘情况均有记录且进行归档。安装监控设施进行可视化管理,努力建设成为蔬菜产业的新标杆。”关峰说到。
蔬菜产业,一头连着“菜篮子”,一头连着“菜园子”。为保障基地生产的蔬菜安全健康,让市民可以吃上放心、安心和舒心的高品质蔬菜,在蔬菜种植过程中丹河水岸农场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合理施用有机肥,通过铺洒白石灰的物理方法进行土地杀菌。运用科学的生物防治技术来防治蔬菜的病虫害,利用农药残留检测仪不定期对基地内的蔬菜进行抽检,保证基地内种植出的蔬菜绿色安全,这也使得公司生产的蔬菜品质极高。
目前,丹河水岸生态农场种植的蔬菜在晋城新凤展超市和矿务局凤展进行专柜销售。农场的工作人员从每天早上5点开始采摘还带有清凉和露珠的新鲜蔬菜并进行等级划分,6点将蔬菜包装整齐装车准时出发配送,7点到达超市准备上架摆放,农场还配备有专业的营业员进行销售。为坚守品质之约,只要早上新鲜蔬菜一到,隔夜蔬菜就立即进行下架,为新鲜和美味腾让空间,开启一场从田间到餐桌的纯净与健康之旅。
同时,丹河水岸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目前除了与本地凤展主流超市进行市场开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外,也在逐步开通线上销售渠道,正在与长腿蛙网站洽谈合作,并增加快递送货方式。为方便消费者了解产品种植信息,公司在长腿蛙网站实时更新种植信息,增加菜品的展示功能,预约开放现场参观,让消费者亲身体验种植和采摘过程,提升花了钱的人产品的认可度。
关锋说:“为了应对寒冷的冬季,我们搭建了棚中棚和增加了保温灯,确保蔬菜正常生长。随后,通过示范基地的运营数据积累,我们要逐步了解掌握消费者对蔬菜品类、品质、数量等信息,从而准确指导按需种植,最大限度避免盲目种植产生的资源浪费与产业风险。并且通过不断地学习尽快将蔬菜产业链做完整,为推动本地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做点贡献。”
时下,天气晴好,正值冬季管护的关键阶段,走进北义城镇北尹寨村大蒜种植基地,阡陌交错、田垅规整。连片成方覆着保温膜的蒜苗映入眼帘。500多亩的大蒜出苗整齐,叶子肥嫩,青翠欲滴。放眼望去,连片的蒜苗在冬日暖阳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垄垄蒜苗在蒜农们的精心管护下,长势喜人。
之前小规模、碎片化的种植使泽州县大蒜种植产业长期处于低迷阶段,导致农业机械的使用率极低,并且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就在这时,刘汉卫,凭借自己对农业的热爱和在部队的种植技术,他察觉到了泽州大蒜种植产业所面临的困境,于是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大蒜集约种植的事业中。并在大蒜种植基地旁边树立的版面上写着“苦干实干富民兴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他的坚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成为了泽州县规模化种植大蒜的领头人物。
刘汉卫先是在其示范点流转了300亩地,进行了试验种植大蒜3年。于2024年9月成立晋城市顺兴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北义城镇北尹寨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500多亩大蒜,不仅激活了村集体经济,也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通过集约种植,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如今,农业大镇北义城除了“义城红薯”这一著名品牌,大蒜种植也打响了名声,成为了有名的土特产品。
刘汉卫说:“种植大蒜以选择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为好。”北尹寨村地平水浅,靠近水源,方便灌溉,再加上土壤以潮土、褐土为主,土壤肥沃,含硒量高,且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性能。种出来的大蒜皮薄如纸,富硒高钙,营养丰富。“我们北尹寨村种植的品种为山西大青稞,在山西适合种植这个品种。大蒜品质特性香、辣、粘、浓。皮薄肉厚、品相好,还能抗病虫害。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抗寒能力的大蒜品种,能够适应比较冷的生长环境。抗旱能力也非常好,非常适合今年少雨的气候。”刘汉卫介绍到。
大蒜的种植时间与所在纬度地区有关,泽州位于北纬35度地区,合作社选择在每年的9月份-10月份,也就是中秋节前后播种,生长周期为220-280天左右。来年的5月20号左右进行收获,一般在蒜薹采收后25天左右采收蒜头。刘汉卫说到:“在播种前我们先利用大蒜分选机将大蒜分拣开来,然后选择个头较大、无病无伤、质量较好的蒜瓣作为播种材料进行种植。播种完成后,田间管护最为重要,我们每天用工人数达到50人左右。蒜农们时刻关注着大蒜的生长情况,定时浇水施肥,按时除草,防止杂草和大蒜争夺养分。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一旦发生病虫害之后要立即做出处理。现在是越冬期,天气逐渐变凉,大蒜的地下茎也开始分化,生长发育有所减缓。所以冬季是个保护阶段,就要着手进行幼苗的越冬管理了。下雪后需再次追肥,不仅可以为幼苗在冬季供给养分,也有保暖作用,以利幼苗安全越冬,促进地下茎的加速发育。”在大家的辛苦劳作和精心管理下,500亩大蒜茁壮成长。有些蒜农在刘汉卫的悉心指导下,还逐渐掌握了种植大蒜的技巧。
秋播大蒜由于生长期长,养分积累更加丰富,因此蒜薹、蒜头的产量均高于春播大蒜,每亩产量在5000斤左右。再加上这几年刘汉卫的积极探索和科学种植,实现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种植的大蒜长出的蒜薹色泽嫩绿,口感鲜嫩,平均长度能达到40厘米,深受消费者喜爱。大蒜的销售价格随行就市,主要销往江苏、山东、河北这三个地区。蒜薹即销售到晋城各大超市和农业批发市场。
科学技术有力量,“蒜盘”打得叮当响。与此同时,刘汉卫深知,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提高大蒜的产量和质量。于是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农户参加培训。从土壤改良到品种选育,从病虫害防治到施肥灌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科学的办法来进行。
刘汉卫说:“2025年我们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在崔庄村和下城公村流转1300亩地继续种植大蒜,进一步做大做强大蒜产业,增加群众收入。”这一计划,让大蒜种植的“小舞台”,转变成共同致富的大天地,拨动了乡村振兴“金蒜盘”。
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近几年,泽州县蔬菜产业集聚成势,包括北义城设施蔬菜专业生产镇片区、丹河湿地休闲采摘园片区、巴公大葱产储加特色产业片区、长河综合发展片区、南部食用菌产业片区在内的一大批特色蔬菜产业区域开始崛起。打造了宝义兴、百事佳、金福地、碧秀园、广月达等多家省市蔬菜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示范农场。
以此为契机,泽州县按照全市农业6+3“特、优”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环市区优势,以打造晋城市“菜篮子”工程为发展目标,出台《泽州县蔬菜产业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大力开展设施蔬菜项目基地建设。并瞄准储藏、冷链、加工等产业环节,建设蔬菜产业链,努力实现生产效益的提升,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每年2.3万亩,总产量7.5万吨,共有设施蔬菜基地70家,1355栋,棚内面积2300多亩。规模化露地蔬菜生产基地35家,播种面积3500亩。食用菌生产企业11家,年产能可达121万棒,产量2000余吨。整个产业可带动农民就业5000多人,菜农人均收入1.3--3万元。
近年来,泽州坚持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先后引进试验了新型水溶肥、西葫芦、香菇、水果西红柿等6个新品种、3种新型肥料等三新应用技术,不断的提高蔬菜基地使用新技术自觉性,促进全县蔬菜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据统计,全县规模化基本菜田稳定在每年3000亩,食用菌种植每年100万棒,新建成占地300亩以上现代设施农业园区1个,两年新增规模化日光温室450多亩,老旧日光温室改造200多亩,新增大蒜、贝贝南瓜、芦笋、辣椒等特色露地菜种植2000多亩,逐步提升了全县蔬菜产业影响力和发展水平。